本文是《罗辑思维》第185期内容 原标题《即将到来的阶层社会》 版权归属于原作者
我们今天要聊一个很沉重的话题,就是关于教育公平。
一听到这个词,很多人容易激动,所以我先做一个声明,我下面说的每一句话都不是价值判断,也就是它并不是我的主张,它不是我愿意看到的,它只是一个事实判断,是我对未来的一个预测。
换句话说,我们今天要问的是,在中国的未来会不会出现一个教育极度不公平的时代呢,如果答案是会,那就不管我们高兴不高兴,愿意不愿意,它都是一个事实,我们只能先接受,然后在看怎么办,这是我的一个声明。
好,我们先把结论抛出来供大家批判,这个结论就是,在我们这代人的有生之年,我们会看到一个不可逆的趋势,一个中国人几千年来从来没有见过的局面,那就是教育分层。
你看,我把不公平包装成为另外一个词,叫教育分层,你可能会说,废话,难道教育不是分层的吗?一个山村小学的孩子和北上广深富家子弟的学校,那个受的教育资源难道不是分层的吗?不是,我今天讲的分层不是这个维度上的。
如果你不了解美国教育,那你会惊讶于中美两个教育的差异
如果你了解美国教育,你会惊讶于中美两国教育的相同
你要理解这一点就必须知道中华文明的传统结构中教育它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尤其是一千年来的科举教育,有一个特别的核心的使命,就是防止社会分层,你看,中国古代我们都知道,是皇权社会,很多人说皇帝就是地主阶级的总头子,过去我们做阶级分析的时候都这么说,其实不是,皇帝最怕的是官僚和地主,你看任何一个王朝,只要它还有政治活力,它就一定会打击豪强,抑制兼并。为什么?因为威胁皇权的就是这些大地主大官僚,所以发明了科举制之后就有效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你看社会底层,哪怕你们家是世代务农,没有关系,只要有一代突然今年秋收,多收了几斗粮食,就像我是不是供孩子读书啊,你放心,几代之后,没准就供出一个秀才,再过几代人供出一个举人,然后没准家里就出一个进士,整个家族光宗耀祖,彻底翻身。但是现在是官僚地主的呢,不怕,你的儿子一定会出败家子,对不对,他只要不用功读书,通不过科举制的大门,那就富不过三代。
所以在中国古代皇权社会,纵有千般不好,有一条是好的,就是因为科举制的存在,整个社会呈现一个开放式的格局,上下层流动的。所以你看,中国的教育一直有一个传统,叫有教无类,这是孔老夫子说的,他那个时候办学校的时候就是这样一个风格,一直到明清时期,一直是这样。
那些山村的私塾里的学生,和皇家的皇子念的教材是一样的,叫四书五经,教育的方法也是一样的,就是你得给我背,所以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其实并没有出现分层,虽然教育资源可能有一点不平等。
所以今天我们要说的分层,不是这个意义上的分层,那我们今天要说的分层是啥意思呢,是西方意义上的分层,或者更具体的说是我们今天在美国看到的那种教育分层。
你要想理解这一点,还得建立一个背景知识,就是啥叫阶级社会。
我们过去说中国古代是阶级社会,其实不确切了,因为中国古代其实就两阶级,皇帝是一个阶级,剩下所有人都是一个阶级,皇帝想把你怎样就怎么样,那皇帝是一个阶级吗?确实也不确切,因为中国任何一个普通的老百姓都知道,只要我能造反,只要我造反成功,我就是刘邦,朱元璋,我就是皇帝,所以这叫什么阶级呢?
那真正的阶级社会,是我们在印度看到的那种姓制社会,或者是欧洲中世纪贵族社会,也就是说一个人阶级是由他的血缘决定的,而不是由上面财富状况社会地位决定的。也就是说你老爹是贵族那他儿子混的再惨再穷,也仍然是一个贵族,这个现象我们中国人其实是不理解的,我们总是相信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我只要学习,搞科举,我也能飞黄腾达,而这一套西方人也不是不理解的,你不是贵族,你凭什么站到我们的行里来,即使你发财,你也是一个暴发户,你也不是跟我们一样的,当然了,现在民主了,自由了,西方社会也没有这种概念上的贵族了,但是人家那种社会分层的结构,可是一直留到了今天。
今天的美国仍然是一个分层的社会,这一点我们中国人就没有见过了,我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现象,就是房价。
你看中国很多大城市的房价已经很贵了,但是你发现没有,它房价是均匀下跌,从市中心城乡结合部缓缓下跌,二环,三环,四环,五环,房价不一样,可是在美国就不是,他是断崖式的下跌,换句话说在穷人区富人区之间,可能就隔一个马路,但是房价是一个天一个地。
我举个例子,在美国硅谷的个核心区,那个城市叫帕拉阿图,就是斯坦福大学所在的那个城市,它的东边还是一个城市,叫东帕拉阿图,你看名字就差一个字,两个城市就是一个小溪之隔,那条小溪大概是十五米宽,而且经常还枯水,一步就跨过来了。但这两个城市的房价就是一个天一个地,住的人也完全不一样。这边住的是什么,当年的乔布斯,今天的扎克伯格,这些全球化的精英都住在这个城市;而那边呢,往往是黑人,拉丁族裔,就是用美国话说的叫老墨,他们就住在那边。
两个城市的治安状况完全不一样,那边有组织犯罪,黑帮,杀人,枪击,各种偷拿拐骗频发,是美国治安最差的城市之一;而这边呢,治安状况空前的好!
我曾经问过一个美国人,我说这两个城市到底有什么区别,他说也没啥区别,就是你打电话叫警察的时候,警察来的时间不一样,在帕拉阿图可能五分钟就来了,在东帕拉阿图可能得二十五分钟吧。你想治安状况差成那个样子,差二十分钟可能就是几十条人命就差出去了。
这两个城市最最核心的区别是什么,就是人不一样,尤其是人培养自己下一代的资源不一样。这就牵扯到我们今天讲的教育公平问题了。
可是在中国,讲教育公平,我们好歹还是有一个发怒的对象,就是政府,政府应该更公平,在美国,帕拉阿图和东帕拉阿图之间,你发泄谁?因为所有的教育,都是当地人社区自治。你别听什么公立学校,美国的公立学校可不是联邦政府、州政府拨的款,就是这个城市的房产税,物业税来供给的。换句话说,帕拉阿图房产价格高,那物业税就高,学校的资金充足;而那边呢,房子不值钱,所以学校就得不到很多钱,它的教育自然就差,你怪老鬼去,你怪住在这个城市的人不争气就完了。
所以这种意义上的教育分层,我们中国人见过吗?没见过,那这种教育分层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呢?我带着这个问题请教了万维刚。万维刚自己原来就是美国大学的教授,他的孩子现在在美国上小学,所以他对美国教育上上下下都比较了解的。
面对我这个问题,他给了我两句话的答案:
第一句,如果你不了解美国教育,那你会惊讶于中美两个教育的差异,这个很好理解,但是紧接着来了第二句,就是如果你了解美国教育,你会惊讶于中美两国教育的相同。
精英教育的实质,都是应试教育。
这就让人费解了,这两个国家的教育水准是天差地别,有什么相同之处?万维刚给我举个例子。我们现在脑子里假想这么两个人物,一个是中国学生,我们管他叫小明,还有一个美国学生,我们管他叫大卫。
先看小明,小明是典型的,从中国西部小山村一步一步考取了清华大学,成绩是真好,但是他到了北京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孩子知识视野非常狭窄,课外书是没接触过,而且很土,不会穿衣服,不会说话,见到女孩子就脸红,甚至手机都没怎么见过,这是小明。
好,我们来看大卫,大卫家境当然是不错了,如果比起做最难的数学题,他比小明差远了。但是大卫面很广,首先是体育,什么游泳,击剑,高尔夫球全练过,打的还都不错,然后各种才艺,什么画画钢琴都练过。参加学生各种活动,什么演讲比赛,计算机比赛,当过学生会副主席,还特别有爱心,经常到社区医院去照顾老人……
这么一个好孩子,那放在中国家长面前看,这不就是中美教育的差异吗?你看小明是典型应试教育的产物,而大卫是典型素质教育的产物。小明很苦,很惨,大卫非常幸福,任意的挥洒自己的禀赋、兴趣和才能。
但是万维刚说,你不要被骗了,其实他们两是一回事,都是应试教育。只不过小明是自古华山一条路,就奔着考试去了。而大卫,你看它干那么多事,其实也是疲于奔命,他也是为了凑够美国的精英学校--就是所谓的常春藤盟校等等那些学校的入学标准,他才去干这些事的。你以为他对每样东西都有兴趣?
所以,从根子上说,都是应试教育。
但是紧接着万维刚又把这个问题往前推,就是:大卫其实处境还不如小明。因为小明毕竟面对是一个确定性的东西,就是你只要考过什么分,那什么学校就一定等着你进;可是大卫可不一样,他不管筹够多少东西,他进学校都是没准儿的事情。
确实前两年我们也看到,尤其是华人,学生跟学校打官司。比如说到了2013年的时候,我们就看到过一则新闻,说在美国有一个华人学生叫米歇尔·王,他就一怒之下把哈佛大学告上了法庭,这在当时也是个大新闻。
这个孩子也真的很冤,因为他的大学入学考试,就是SAT的成绩非常好,那是甩掉百分之九十九的考生。那剩下来的标准呢,什么社会实践,获各种奖,他全有,甚至在奥巴马总统的就职典礼上他还参加了中学生的合唱团,那说明美国主流社会对这个孩子是接受的。
可为什么在申请常春藤盟校的时候,只有宾夕法尼亚大学给他发了入学通知书,剩下的也就是他最想上的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哥伦比亚,全部把他给拒绝了。那你总得有个拒绝的理由吧!孩子很委屈,于是打官司。
这种现象在美国的华人族群当中其实很普遍,他们甚至办了一个网站,就叫哈佛不公平,里面列举了大量这样的事例要抗议。对这些孩子来说当然是这样,这些标准是你们定的,我努力达到了,然后你们又不要我,这不是欺负人嘛?这是不是种族歧视?我带着这个问题问了万维刚,这是不是不公平?
万维刚说:很难讲。
为啥,因为这些常春藤盟校,主流全部是私立大学,他们从来没说过自己要公平,甚至招生的规则都是不确定的,从来不公布我就是按照上面规则来招生,甚至这些学校的招生办的官员,比如说招生办的主任,退休后到外面当那些大学的什么升学顾问,他们都说不清楚这些大学的招生规则,连内部人都说不清楚,那还存在什么公平不公平的问题吗?公平总是对规则而言的。
当然万维刚还跟我讲了一个道理,说这是因为华人学生带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去理解人家的规则导致误会。这话怎么讲?这就得回到美国历史当中,在去看这些招生规则是怎么形成的。
我们都知道,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但是他毕竟有一个民族的主体,就是WASP,就是百人的盎格鲁撒克逊的新教徒。那这些人觉得我们是这个国家的精英、我们是主流阶级。
那这个意识原来还不是特别清楚,到了19世纪的下半叶,也就是美国的铁路网已经造成了、全国是一盘棋的时候,那这个种族的主流意识就开始觉醒。他们就觉得哈佛、耶鲁那是要培养我们的孩子的,我们的下一代仍然要当这个国家的领导人,所以我们就不能让其他族群的孩子轻易的进来。
但是又不能明摆着说不公平吧,因为大学毕竟是招生考试嘛。所以我们就设立了一个门槛,就是哈佛、耶鲁这样的学校,开始考希腊语和拉丁文。那其他族群公立学校是不教这两门语言的,所以自然你就考不取。
但是这个规定实行了一段时间之后,他们也觉得这玩意不对头,为啥?因为没有竞争了,只要是WASP的主流精英的孩子,考哈佛、耶鲁完全就不费劲,其实他们的成绩不是很好。长此以往就是其他族群的精英你不能把他纳入进来你的体系,那这个国家也有问题,这个族群本身也会产生危机。
所以到了大概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后,他们就取消了这两门考试,希腊语,拉丁文都不考了。那结果其他的族群就开始起来了,那最起来的就是犹太人,犹太人在常春藤盟校的入学标准,大概是百分之七上涨到百分之二十几;甚至在纽约这样的大城市,就是哥伦比亚大学,一度达到了百分之四十。
那这些WASP的主流精英又不干了,因为自己孩子的机会被剥夺了,怎么办呢,又搞出一套标准,说你社交好不好,你体育好不好,搞出一大堆的限制条件,其实就是原来搞得希腊语和拉丁文,又把犹太学生的那个比例给降下去了。
但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这个趋势又开始出现逆转。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美苏争霸,那美国人心里清楚,这一仗是不能输给苏联的,我们美国人还得登月亮呢,所以那个时候的美国名校,算是对全民敞开了大门:只要考试成绩好,上哈佛,耶鲁是可以的。所以你看,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就是赶上了这波好时候。
但是这个阶段很快又过去了,美国的名校有开始固态复萌,开始强调那些乱七八糟的素质教育的标准。
说到这儿你就该明白了,他们其实在两个极端之间摇摆,要找一个均衡点:一方面要用考试成绩,把其他的族群精英给挑进来;另外一方面,要靠这些素质教育的标准,把他们拦出去。
所以不管怎么变化,这些标准的设立不是让你过来的,是让你出去的。这个实质我们心里要清楚。
好,一直演化到现在。那现在的一个美国高中生,如果要上哈佛、耶鲁,他怎么办呢,也有路,三条路。
第一条路,就是你得有特长,尤其是体育特长。
那你说我是一个中国学生,我会中华武术行不行?不行,这些项目上,你得符合人家WASP就盎格鲁-撒克逊的白人清教徒他们的文化标准的,比如说击剑,花式滑冰,高尔夫球这个可以,是一个文化认同问题。因为本来人家就要维护族群本身的稳定。
但是这些项目的设立其实还有一个妙用,就是它能把有钱的家庭给挑出来。万维刚给我讲过一句金句,他说其实上这些学校,不在于你上学之后花多少学费,而在于上学之前你能花进去多少钱。因为这些项目都是靠金山银海堆出来的训练,你才能培养出一个高手。所以它自己就把贫困家庭和富裕家庭分别出来了,这是第一条路。
那第二条路呢,就是家长得是校友。
美国这些名校有一句话,叫一代藤校,代代藤校:你的父亲上过耶鲁,那你的儿子上耶鲁,那就要轻松得多。
但是这个东西怎么办,怎么搞出一个标准,他们也是有辙,搞出这么个门槛,说新生入学的时候必须得经过一道叫校友面试。那你想,他老爹是哈佛毕业的,那他在面试的时候,当然要不照顾自己的儿子,要不照顾自己认识朋友或者同学的儿子,所以他们就开始官官相护,所以自然就进来了。
那你指责哈佛不公平,哈佛说怎么不公平,校友来面试那是免费帮忙的,对吧,我要是不照顾他儿子,下回不就没人帮忙了吗?所以这个理由你还说不出什么。
后来美国的前财政部部长,也是哈佛大学的前校长,叫萨默斯,他算是讲了一句痛快话,说我们招收校友的孩子入校,这是我们建设自己的社区文化的一部分,这是啥意思,就是我们是一个社区,我们是自己人,我们要代代相传在这儿把持着呢,我们就要照顾自己,怎么地吧!你看,这也算是一句痛快话,这是第二条路。
第三条路,就是捐款。
我们华人就是不爱捐款,因为我们华人的家长和学生觉得,大学就是一个工具,上完就完了,我跟你又不是一伙的。可是白人的很多私立学校它不是这个传统:校友和校友的孩子,跟这个学校是同气连枝的这样一个关系,终身都保持联系。所以校友捐款,是这些私立学校很重要的财政来源,那你华人不爱捐款,学校为什么要招收你的孩子呢?招收华人越多,意味着这个学校将来的财政基础就越薄弱。
那你说是不是因为华人穷呢,不是,华人的收入在美国是比较高的少数族群,但是华人对于这些私立学校的捐款,甚至比自己的人口中占有的比例还要低!
当然也有一些其他情况还是比较好的,比如说斯坦福大学,那是因为有一些华人大亨,比如说杨致远,黄仁勋,李嘉诚,给斯坦福做了大量的捐款。但即使大量,其实也不到斯坦福大学接受捐款的百分之十。
其实美国还是比较讲规矩的。比如说有一个香港的慈善家叫陈乐宗,一次性给哈佛捐了3.5个亿美元,这是哈佛历史上最大的一个单人捐款,结果呢,立竿见影的效果,第二年据吴军老师说,就在斯坦福附近--就是硅谷地区,招收了华人学生,马上那个比例就提高了一倍。当然你也不能说这二者之间一定有确定性的关系,但是确实,一个族群给大学的贡献越多它就当然更愿意招收你的孩子。
这就让我想起来一件事,中国那个房地产商潘石屹和张欣夫妇不是给哈佛大学捐了大概一千五百万美金吗?国内那个舆论那通骂:中国大学这么缺钱,你在众人身上赚的钱,你不捐给他们?这才是对的:中国大学是国家拨款,从来没有接受捐赠的这个一种传统,为什么要捐?
但是捐给哈佛什么慨念,这是为华人在美国主流社会当中,打下一代一代的基础!你这个族群爱捐款,你的孩子将来就能上美国名校,将来毕业之后,就会成为主流社会有影响的一群人。所以潘石屹,张欣这笔捐款,我们应该为他点赞。
说到这儿你应该明白了把,什么叫教育分层?你再回头看我们刚讲的那个,考取清华大学的小明,你到底是要这样的应试教育,还是要美国式的应试教育呢?小明的应试教育,那穷人,社会的底层人士,多少还能看到一点希望,但是在美国的应试教育下,那个社会分层,那可叫铁门槛,想越过它太难了……
而这个教育的分层,在中国的未来会不会出现呢?
精导致贫穷的根源:首先是自控力;其次是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
而教育分层只有社会的一个侧面,实质上就是社会分层的结果,那美国的底层人民,就是穷人活得怎么样呢,我们看起来还不错--因为美国穷人的标准,是家庭收入低于两万美金。你算一下,一年十三人民币,好像还不错,在中国就不算穷人了,而且美国的穷人还能享受大量的福利,国家发食品卷、直接发钱,还可以申请廉租房。而且美国的公用设施非常好,那穷人和富人是同等享受的。而且美国的穷人往往还能买车,天天还能吃肉,看起来也不怎么可怜。
但实际上你要是了解美国社会的话,你会发现美国的穷人,面对的挑战比中国的穷人要大,因为中国社会它毕竟没有形成那个分层的结构,穷人的上升之阶它还是存在的。
我们随便举个例子,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即使你来自于乡村,只要你肯吃苦,肯学习,你哪怕到人家当保姆,北京的保姆一个月收入是六千到一万,甚至更高;如果你是月嫂的这样的工种的话,那比应届大学毕业生其实挣得更多;你看蓝翔技校毕业的厨师也好,还是开挖掘机也好,一个月也不少挣。所以穷人在中国,你只要肯干,你不至于落到社会的彻底的底层。但是美国穷人可就不一样。
其实在美国这么富裕的国家,你想摆脱贫困非常简单,你只要做到三条就可以了:第一条,就是结婚之后再生孩子,第二,是高中毕业,第三条,有一个全职工作,基本上你就不会收入低于两万美金。
可是美国穷人做到这三条就很难,我们觉得匪夷所思吧?
首先第一条,什么叫结婚之后再生孩子?
就是一个人在自己性成熟之后,能够起码的控制力,你哪怕就去做爱,你至少戴套,你就不至于要生孩子。但是穷人他真的就做不到,因为他就是没有自控力。所以很多是年纪轻轻,比如说16岁就把孩子给生了,然后那个男的也不会负责,就跑掉了。所以美国的底层穷人,一大半就出生和生活在单亲家庭。
这样的家庭能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一个母亲,她又要照顾生计,也得给家庭挣点钱,她用于教育孩子的那个时间其实是非常少的,我在美国看过一个统计,说美国的穷人家庭比富人家庭,他的孩子长到四岁之前,穷人家庭的孩子少听三千万个单词。什么意思,富人家庭父母跟孩子是有大量的交流,对孩子的智力和理性发育是有重大帮助的。穷人的妈,你喊她几遍,她可能就答应两句就完了,没空跟你说话。
所以这样的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他的智力发育就被锁死在一个水平线上,再也没有出头之日。
再比如说,什么叫高中毕业?
高中毕业就是好好学嘛,怎么能会不毕业呢?穷人的孩子为啥不毕业,因为他不像中国的那些高中的差学生:我顶多是学习成绩不好或者是我考试作弊。
美国的那个差生就是,经常忘了去上学,经常忘了考试!你让他填一张什么助学金的表,他也懒的填,为什么?因为他们的那种社区文化,穷人孩子,黑人孩子在一起,他们互相觉得我们就这样好,我们吸个毒,天天聚会在一起,我们不要变成白人那个样子,所以他又进一步被锁死。
而这种人的智力发育水平和社会认知水平,他也不可能进入全职工作--随便找一个工作,干两天就烦了;一点小事就是辞职了。所以这样的人,他就会变成穷人,年收入低于贰万美金,他是被牢牢的锁定在社会的底层。
美国有一个女作家,芭芭拉,写了一本书,叫我在底层的生活,她自己当然不是底层人民了,她是做一个社会实践,就是到底层去跟那些穷人一起生活,一起工作,挣一样的钱。她就想搞清楚一件事:美国的穷人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勤劳苦干,摆脱这个命运。
后来这本书写出来了,答案是几乎不可能!
为啥?不是社会不给穷人机会,而是穷人自己的认知能力,把他牢牢的限定在哪个社会层次上,所以这本书有一句话是很刺目的,说贫穷本身就是一种专制。
我们给大家举个一个例子吧:芭芭拉有一个同事,最底层的那个女工,就在美国的餐馆里打工,那一天呢,她大概是挣40到50美金,但是她住在哪儿呢?她住在一个汽车旅馆,一天房间的费用是四十美金——说白了,一天挣的绝大部分的钱都交了房租,自己剩下来的钱能把自己喂饱就不错了。那她的财政状况当然就非常恶劣,对吧?
那芭芭拉就奇怪了,说你为什么不租一套公寓呢,因为公寓一个月算下来,那肯定比旅馆要便宜嘛!结果那个女工翻翻白眼说:你知道住公寓是要先付一个月房租定金的吧,那得上千美金,我上哪儿弄那么多钱去?所以我只好住这个汽车旅馆。
你看,这就是认知水平问题,一千美金,你再挪也好借也好,贷款也好,想尽一切办法只要你找到这一千美金启动,你马上每个月你自己的财务状况,就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但是她没有这个认知水平。她只要觉得今天还过得下去,我今天挣了四十五美金,交了四十美金房租,剩下五美金买点东西吃,这一天就混过去了,她不想更长远的事情,所以她当然就只能在这个底层。
穷人要更多的获得安全感,他们不愿意到更远的地方工作,他们在工作当中也受不了气,动不动就要辞职等等,所有这些都是认知水平对他的局限,而不是社会对他的迫害,而认知水平取决于什么,出了小时候的教育环境,那就是周边的朋友,他所身处的社区,这就是美国穷人和中国穷人的实质性的差别。
中国的穷人我们好歹还能怪社会不公平,资本家心黑,可美国穷人你怪谁,限制你的事你的父母,你的朋友,你的社区,你自己的思想观念,你再也出不来了。所以说中国穷人可能对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