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汽修厂做WOF。
等待的时候身边坐着一位气色饱满的大伯。叫大伯是因为我看不出他年龄,叫大爷确实有点显老,叫大叔又觉得显年轻了点。穿着浅灰色马甲的他气定神闲的抽着烟,宽阔的国字脸带着满足的笑容。
车行老板开他车出去试车,店里就我们两和一个忙碌的工人。所以,我们打了个招呼就随便就聊了起来。大伯调侃的说,每天上午是他和老伴一天最清闲的时候。我笑着问:“您不是在新西兰养老吗?还这么忙碌啊?”
这句话打开了话匣子。
“忙!每天上午老伴去买菜,我在家。从下午2:00开始我们就进入工作模式,我专门负责接送小孩,老伴在家负责做饭,接了小孩还要一个一个送各种补习班,中间还要安排吃晚饭。”
一个一个?您这是带几个小孩?
“三个,孙子孙女外孙,所以学校不一样,跑的地方还不一样。各种补习班,中文,数学,钢琴,羽毛球,舞蹈,美术,体操,嗨,和我国内那些朋友家小孩基本差不多。”
“不是说了,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嘛!”,大伯笑着加了句。
“就这么着,得到晚上8:30才能忙完,把他们都分别送回家。你算算,我和老伴,加上买菜等其他事情,基本算得上是一个全职工作了。”
您忙的应该也开心吧,我笑问到。
“呵呵,开心,关键是现在比起以前,我们老两口已经舒服很多了,以前我们最多一天要做八顿饭。”
八顿饭?我没搞明白状况。
“是啊,真是8顿饭。早上我们两口子一顿,小孩子起的早吃第二顿,儿子媳妇女儿女婿起来时间不同,第三第四顿,中午一顿最清闲第五顿,下午小孩子吃的早,第六顿,儿子媳妇女儿女婿分两波,第七第八顿。”
“现在好了,我们都分开住。孩子他们自己送学校,我们只负责接孩子放学,晚餐和补习班,比原来的活轻松好多了。”,说完大伯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生活的快乐很多时候来自于比较。
您觉得辛苦吗?我问到。
“辛苦也没办法。如果我们不干这个,他们两家的两口子肯定得下来一个(不上班)。那哪能吃得消啊,新西兰消费这么贵,房价也高,但赚钱却不容易。一个人上班养全家太难了!我们老两口别的忙帮不上,也就能给他们腾个手吧!”
说到这,车行老板已经回来了,时间也差不多12:30了。大伯跨上汽车,要开始一天的忙碌了。看着他离去的身影,我一直在思考问题。过去我们有一种观点,子女成年后就应该离开家庭不再依赖父母。我一度很迷信的认为这才是正确的家庭观,因为我们的很多书籍和媒体都在宣传这样的观点。
这种华人比较普遍的紧密型家庭结构后来又打上了文化的烙印,再牵扯到隔代教育等复杂话题,让很多人对于老人参与家庭的分工带来的矛盾形成了舆论的压力。无论对错如何,这都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在澳新两地近9年的生活,一直在让我思考这个问题,尤其是放在移民的背景中去研究更为典型。
首先,这种紧密的家庭结构并不仅是中国独有。东亚,南亚,西亚,东欧,南美,非洲都广泛存在。更为准确的说,小而松散的家庭结构更多存在于近代部分发达西方国家的社会。我说是近代,因为如果往后看几百年前,他们其实也很崇尚大家族。
早期人类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群居生活,家庭让群体更为强大,也通过分工合作增强了抗击外界冲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家庭是人最后的堡垒和依靠,因为联系彼此的是血脉关系。西方发达国家因为近代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渐完善,个人并不太过依赖家庭,所以传统紧密家庭结构逐渐改变了。
其次,这种紧密型家庭结构在今天的社会依然有其强大的生命力。老人的义务全职带孩子,带来的就是一个家庭多解放一个劳动力,这也就是一份全职工作收入的差距。这种差异如我前面说所,并不是中国独有,而这种紧密型家庭的文化差异带来的社会比较优势却很明显。
很多新西兰华人都会办父母团聚移民。批评的人会说,父母过来就是消耗新西兰社会的资源(当然,这也客观存在);其实也正因为有不少华裔老人牺牲了自己的晚年生活,来新西兰带孙辈,才解放了这么多华人年轻人全职工作。他们也是换一种形式为社会做贡献。
亚洲的这种传统以家庭为纽带的模式过去常被人批评,比如两代人在生活习惯,子女教育,饮食结构等方面的诸多差异,容易带来矛盾。但这种模式从经济学上来讲却有着突出的优势,老人的家庭内再次就业从而解放了家庭的年轻劳动力。
再次,这种文化差异其实最后都会体现到新西兰的华人社会生态。比如房价问题,对于不少KIWI年轻人来说,也许是需要两个人自己去完成原始积累,并去应对未来的按揭和生活压力。但华裔是以家庭的力量,不少首付部分都有来自父母的支持,生活中还有父母的持续帮助。
在面对这种竞争的时候,不考虑家庭和文化差异,去单纯的评价房价问题,很多时候是不够完整的。这些一天做八顿饭的社会场景,恐怕是任何经济学家从数字里面都很难分析出来的。
最后,如果单纯分析经济,紧密型家庭结构肯定更为强大。但过于密集的接触给家庭成员缺乏足够的空间,各种矛盾和冲突往往也孕育其间。另外,传统华人家庭的长辈意识,也会在生活习惯和子女教育等问题上形成持续的冲突。这些恐怕就是紧密型家庭结构可能会带来的弊端吧。
这也是带出了传统中国儒家思想里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都是有顺序的。首先得解决自己的问题,再搞定家庭问题,这都处理好了,自然就有坚强后盾参与治国平天下等理想抱负。
大伯最后还是找到了两者的平衡点,儿子一家,女儿一家和老两口分居3个不同的房子,但从生活上又保持了紧密的联系。虽然他对子女为孙辈报了这么多培训班也有些不理解,但他还是按照儿女开出的单子在新西兰忙碌着。
我曾经的KIWI(新西兰本地人自称)洋人邻居,他的母亲每周也有那么2次过来帮忙。她给我看过儿媳妇列的具体单子,几点喂奶,喂多少毫升;几点端尿;放什么歌,放多久,等等咯,都有详细时间和事情要求。老人家说,我就按这个单子干活。多的活不要干,也不纳下事情,做事界限很清晰,然后到点走人。
看来在新西兰高昂的房价面前,抛开隔代教养和补习文化不谈,也许最后不同种族背景最后都殊途同归的,找到了适应时代变化的新的家庭结构和社会生态。
作为中国空前绝后一代的独生子女,80、90后的我们, 从小就和父母建立了更深的情感联系。在空巢老人已经成为中国一大难题的今天,许多留学生思考自己在美国的去留问题上,都把父母养老问题列入到重要的考虑层面。
有人最终选择了遵循“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有人则把父母接到美国养老。
而所有把父母接到美国的子女,以及奔赴美国投奔子女的父母,在筹划这一切的时候,理想的画面想必是这样的:父母在美国的蓝天白云下,白天踱踱步、散散心、参加些社区活动,晚上和子女及孙辈共处一室、其乐融融,孙辈还能跟祖父母练练中文。
但事实是,现实中这样的情况,不能说绝对没有,但是非常罕见……
李安导演的“家庭三部曲”中的《推手》,就讲了一个留美儿子把丧偶父亲从台湾接到美国养老的故事。身为太极大师的父亲,在美国住得并不习惯。文化习惯上的不同,导致父亲最后离家出走,以父亲独居告终。
李安导演的电影是艺术,而现实中的故事,和这也差不太多……
把父母接到美国同住,往往猜得到开头猜不到结局。
为什么?
你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是在国内,你是否会跟父母同住?
如果不会,那么情况并不会因为换了个国家而消失;如果会,那么一些不安定的因素换个国家会被放大,会让这件事情比原来更难。这些跨文化的因素包括:与外界语言不通导致父母的受挫感与对子女的依赖感、在异国土地上对下一代教育的分歧等等。
老人们不止与美国儿媳/女婿有着根深蒂固的文化冲突,就连中国的婆媳矛盾也不会因为换了居住国就缓和,反而会更加放大两代人之间的矛盾。
美国的价值观格外强调“核心小家庭”的概念。老人来到美国后,由于语言文化的不适应,只会比在中国时更加依赖子女,最后引发矛盾冲突。
如果接父母来美国不同住,那么剩下的选择,要么就是父母自己居住,要么就是父母在养老院养老。有条件让父母自己居住当然最好,然而现实中,还是没有条件的居多。
所以问题就变成了,让父母在养老院养老,换个国家待养老院,这样的移民有意义吗?
身在海外的子女,放心不下远在家乡的父母,把父母接到自己所在的国度,原本是为了增加相聚的时间。可还是让父母住养老院?某些古板的父母听到这个建议,都要被气坏了。
即使父母对养老院的主意不排斥,甚至对美国的养老院印象不错,这是否就真的是个好主意呢?
年纪轻轻的留学生都要不少时间适应“美式孤独”,更别说上了年纪的父母了。
任何对于故土的别离,都难免引发人们长久的思乡情结。一个人上了年纪以后,脱离以前的工作社交环境原本就容易觉得孤单,需要时间调整适应新生活,这个时候换到一个全新的环境,语言不通,文化不同,是一个更大的挑战。
在美留学的学子,常常调侃在美国是好山好水好无聊。老年人何尝不是这么觉得呢?
国内的朋友、亲人都不在身边了,在美国的子女又有自己的事业和小家庭要忙碌,即使有心,又能分出多少时间来看望老人?
在一个人的老年时光里,是好山好水好身体重要,还是亲朋好友常走动的热闹更重要?这真的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在全球老龄化的时代大背景下,这是个有趣的话题。
-
【长租自住高回报】独栋5卧3卫浴1... 3,909Sq. Ft (约合363.2平方米)查看详情
-
【全新长期出租独栋别墅】奥兰多迪士... 1,672 - 2,807查看详情
-
【奥兰多独栋别墅】3卧2卫浴170... 170㎡查看详情
-
【长租自住高回报】独栋5卧3卫浴1... 3,909Sq. Ft (约合363.2平方米)查看详情
-
【全新长期出租独栋别墅】奥兰多迪士... 1,672 - 2,807查看详情
-
【奥兰多独栋别墅】3卧2卫浴170... 170㎡查看详情